正文
首页_[百事注册]_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2-20 11:35   

  首页_[百事注册]_首页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文/图“新规范的出台,大大解决了我们农专社办证时实名认证难的问题,太及时了。”9月6日,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说。早在9月1日,他们合作社率先在成都崇州市政务大厅领取到了新的营业执照。工作人员正在为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服务。新增验证方式破解经营主体变更难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带领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主力军。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众多、身份信息实名认证难,这给办理事项变更登记带来了麻烦。“去年有一个成员去世了,需要退出合作社,但进行变更登记,需要另外300多个成员进行实名认证,就这样,变更事项一直拖着。”王伶俐说。为解决类似难题,给群众带来更多便利,成都市市场监管局近期出台了《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备案)自然人身份信息管理工作规范》(以下简称《工作规范》),这个于8月25日正式施行的《工作规范》让王伶俐看到了“希望”。“新规增加了多种身份信息核验方式,原本’不可能’的一件事,现在一个星期就办好了。”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规范》在缩小身份信息认证核验范围的同时,新增了身份信息认证核验方式。如今,除设立登记及简易注销登记业务外,申请人提交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决议,不再要求全体成员签字并做身份信息实名认证,仅对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及新加入或退出的自然人进行身份信息认证核验。而在身份信息认证核验时,也创新提出远程视频身份信息核验及委托村民委员会集体身份信息认证核验等4种方式。创新认证方式远程视频解决身份核验“像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多,年龄大,要让他们都用手机APP实名认证,太难了。”崇州市行政审批局商事登记科负责人朱林说,在《工作规范》实施后,帮办员前往该合作社开展上门服务。67岁的王志良不会用智能手机,当天,他拿着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在农专社完成了线下核验;另一成员何永忠身在外地,在帮办员的耐心指导下,他通过与窗口登记人员进行在线视频通话,利用远程视频完成身份信息核验……不到一个星期,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都顺利完成了实名认证。9月1日,农专社申请人到崇州市政务大厅提交了申请材料,窗口人员立即办理,申请人当场领取了新的营业执照。减少认证人数、创新身份信息认证核验方式、统一全市标准,《工作规范》的出台,提升了登记服务质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带来实实在在的便捷。据了解,《工作规范》实施以来,崇州市已为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备案)提供了帮办等便利服务。

  四川在线西充亚洲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召开 创新“有机田园”搏击广袤市场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9月11日,初秋微凉的雨水冲刷着西充县常林镇活佛山村已挂上枝头的一颗颗柑橘。在这个柑橘园区里,开辟有专用区域储存附近养猪场处理后的粪液,源源不断为柑橘供给有机养分。当天,距离此地11公里开外的西充县城,以“有机激发新活力”为主题的2023西充亚洲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下称“有机大会”)正式开幕。300余名国内外院士、专家、学者及各界嘉宾齐聚西充,共商有机产业发展大计。西充县作为有机农业大县,交出了怎样的农业绿色发展答卷?下一步,将如何做好有机“文章”?带着问题,记者走入会场,走进西充的田间地头。坚持种养循环共建绿色生态家园“有机认证面积16万亩,建有机农业产业园区25个,有机农产品认证品种105个,有机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有机大会开幕式上,西充县长邓强公布的数据引人关注。从普通西部县城蝶变“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的20年里,西充因有机这个概念而深刻改变。在西充县浩瑞丰家庭农场,邓强的话得到了印证。该处养殖场修建了500多口沼气池,生猪产生的粪污进入沼气池,经过环保处理后的粪液进入1000多平米的沉粪池,再通过安装管道将粪液运至柑橘种植基地。业主张欢欢介绍,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免费供附近村民使用。“近年来,通过科学合理的有机生产方式、种养结合、绿肥轮作及大量有机肥的投入等,采用生物、物理及人工措施,有效控制和减轻了水源污染,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质常年达标Ⅲ类及以上,生态环境状况处于‘优良’水平。”西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有机田园”引领健康生活方式西充县晋城街道双庙子社区6组的菜园里,红彤彤的番茄一串串挂在枝头,胖乎乎的茄子圆润饱满……这片菜园并非独属某户村民,而是居民共有的“有机田园空间”。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晓明介绍,为了满足辖区居民需求,助力“有机西充”发展,社区流转4.5亩土地打造“有机田园空间”,并将其划分为多个小田块,居民可自愿认领耕种。在西充县有机农业发展中心指导下,这片有机田园通过加强田间管理、严格执行肥料合理使用标准、使用可降解的生产投入物等方式方法,今年首次栽种就迎来了绿色健康蔬菜大丰收。“这是我们坚持生态有机的生产方式提高生态效益的具体举措之一。”西充县有机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的有机生产,通过生产系统内部物质的循环利用,有机农业基地土壤有机质普遍达到2.5%以上,土壤通气性及疏松度明显改善,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显著提高,“不仅促进了农田养分循环、改善了田间小气候,还让生物多样性加快形成,全县生物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加。”搏击广袤市场西充有机大有可为“有机食品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一类源于自然、更加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据统计,2022年,我国有机食品市场规模约为870亿元。”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的发言引起思考。西充如何更好地发展有机食品?他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加强有机生产意识;加强政府监督和专项整治;科学助力有机食品行稳致远。希望认真结合当前有机食品的发展方向,加强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构建多元化的有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并在溯源和检测技术上进行突破,切实保障地方有机食品市场安全、平稳、可持续化发展。围绕这些目标,开幕式上,中国(西充)有机农业研究院正式揭牌。同时,大会还发布了全国优质(有机)农产品品牌倡议书,倡议探索建立常态化、规范化沟通机制,共享行业资源,增进交流合作,凝聚政府、行业和社会各界共识与合力,共同推动有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9 月 12日,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进一步改善我省流域水环境质量,切实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管控,生态环境厅联合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四川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准》的出台,将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从行业自律转变为法规刚性约束,有利于规范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的排放监管,对持续改善我省流域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基本实现以Ⅱ类水为主体的水环境格局。但如何确保这一江清水永续东流,成为我们下一步巩固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的重点。”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彭勇介绍,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部分流域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水产养殖是重要的农业面源之一。四川是水产养殖大省,但全省水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养殖尾水处理等环保设施装备建设不足。前期调研中发现,我省乐山茫溪河、眉山醴泉河等部分小流域水产养殖发达,流域水环境质量受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影响较大。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对我省124家水产养殖企业的尾水处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其中建设了尾水处理设施的占比46.8%,采用微生物菌剂、浮板植物等技术进行原位净化处理的占比23.4%,未处理的占比29.8%。为此,生态环境厅联合省直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经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了《标准》。目前,在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方面,我国仅有《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和《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两个行业推荐性标准,国家和我省尚无强制性排放标准。“《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方面的空白,为下一步行业管理提供了‘标尺’和‘准绳’。”彭勇表示。据介绍,《标准》主要规定了污染物的排放分级及限值、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及实施与监督等4项内容。根据养殖尾水受纳水体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标准》分区分级精准设定排放限值,将养殖尾水受纳水体主要分为重点保护水域和一般水域。根据水产养殖尾水特点,《标准》确定了pH值、悬浮物、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5项指标及其排放限值。此外,在监测要求中,《标准》明确了取样监测点位的设置,监管重点以及分析方法。《标准》因地制宜对养殖尾水、底泥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提出了要求。《标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路。“《标准》的一大亮点是不搞‘一刀切’!”彭勇介绍,结合四川省水产养殖业实际情况,标准限值的设定与环境管理目标、行业绿色健康养殖现状、污染防治技术水平和水产养殖户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按分类管控的原则提出管控要求,确保《标准》的落地性及可操作性。

  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讯(通讯员 刘敬宗 彭华碧)9月8日下午,丹棱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在该县农业农村局会议室,组织召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培训和工作布署会,普查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开展,如今过去四十多年,土壤利用情况和质量状况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能够及时查明查清当前全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本次土壤普查,该县将调查采集土壤剖面样点28个、表层样点402个,并对每个土壤样品分别进行10到40多项数据的化验分析测试,最后形成全县土壤技术成果。这是对全县土壤家底的详细清查和全面“体检”,对该县科学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土地,服务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县土壤普查办详细讲解了全县种植业基本情况、外业调查采样的质量控制等业务知识,并对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工作进行周密布署。9月11日开始,该县土壤普查外业调查取样工作将全面铺开。全县各乡镇技术员、第三方作业服务单位参加会议。

  以“园区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2023年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训班侧记

  (记者 邓俐)建成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基地,拥有国内唯一系统开展以榨菜为主的芥菜综合配套研究的科研机构,上线运行中国首个榨菜指数平台——“榨菜产业大脑”……9月6日至8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2023年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训班在重庆涪陵举办,参加活动的200余人现场观摩了重庆市涪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连串榨菜全产业链“成绩单”备受关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强化统筹协调,完善扶持政策,加强指导服务,累计创建了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各地创建了8000多个产业园,形成以园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此次培训班旨在交流各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经验,安排未来三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推动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打造产业“新高地”青菜头品种选育、种植、加工、文旅……被称为“世界榨菜第一村”的二渡村,地处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在这里可以看见“青菜头的一生”。位于二渡村的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园,“涪优928”榨菜苗在育苗床上茁壮生长,绿油油的嫩叶向四周舒展。该品种由于低皮筋、低空心、脱水速度快、成菜率高,成为加工专用品种,亩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渝东南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9年,是国内唯一系统开展以榨菜为主的芥菜综合配套研究的科研机构。“我们开展了青菜头全基因组测序,建成全球最大的青菜头遗传种质基因库,收集保存芥菜种质资源材料1500余份。”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石萍萍介绍,目前,该院已育成“涪杂系列”优质青菜头新品种10余个,广泛用于全国80%的青菜头种植区域。在距离渝东南农业科学院3公里外的涪陵榨菜集团,随着智能化生产线上的传输带不停转动,历经“三腌三榨”的青菜头,通过清洗、切分、脱盐、脱水、拌料、包装等工序,蜕变成涪陵榨菜,成为食客最爱的“下饭菜”。一棵青菜头,香飘海内外。围绕榨菜,涪陵区于2017年启动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4个镇街,幅员面积503平方公里。该产业园按照“一城”(中国榨菜城)、“一线”(长江沿岸主产线)、“三区”(科技核心区、鲜销量产区和传统农耕区)、“多板块”的空间布局,建成“大生产+精加工+高科技+深融合+强服务”的全产业链格局。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表示,该区坚定不移走“科创+”“绿色+”双驱发力的路子,以升级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着力打造榨菜产业生态圈,上线运行“榨菜产业大脑”,打通青菜头种植收购、盐菜加工销售、榨菜营销拓展等环节的数据流、业务流,实现营销、服务、监管多跨融合,推动榨菜产业数字化转型。目前,该产业园常年种植青菜头19万亩以上,产量55万吨以上,培育榨菜加工企业26家,年成品榨菜生产能力60万余吨,带动全区16万余农户参与种植青菜头70万亩以上,惠及60万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产业园总产值达128.2亿元,其中榨菜产值达101亿元。蹚出建园“新路子”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载体和有形抓手。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增长极,蹚出适合当地产业园发展的新路,持续提升产业园建设水平,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重庆坚持产业“立园”、科技“强园”、主体“建园”、生态“兴园”,立足重庆“土特产”优势,先后打造涪陵榨菜、潼南柠檬、奉节脐橙、江津花椒等一批在全球有竞争力、在全国有标志性的产业园主导产业;深化“院园合作”,组建6大科技创新联盟、1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科技孵化器、应用场、示范区;以园区为平台,累计培育涪陵榨菜、恒都公司等30余家链主企业。目前,重庆正加快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区县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级联创”格局,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市级38个、区县级31个。2022年,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保重点、扶优势、强特色,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重点创建粮食、油料、畜产品产业园。立足新疆产业优势,在长绒棉之乡阿瓦提县打造150亿元产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霍城县创建国家级薰衣草产业园,在红枣之乡若羌县创建国家级红枣产业园等,以强园推动强县,以强县服务强区。作为浙江茶叶主产地之一,余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园村共建,创新构建山城协作、乡村经营、联农共富三大机制,让“绿叶子”成为带农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金叶子”。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乡土特色资源,以预包装螺蛳粉为增长极,以“互联网+”为手段,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把“小米粉”做成百亿“大产业”。当前,产业园已成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从成效上看,全国打造了一批产业高地,集成了一批要素集聚模式,培育了一批创业兴业主体,形成了一批联农带农机制。累计培育90多个规模大、集中度高、效益好的主导产业,建成60个超100亿元的产业园;聚集1800多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5.7万个农民合作社、7.4万个家庭农场,建设560多个农民返乡入乡创业基地。布局强园“新赛道”产业园建设涉及行业领域多、产业链环节多、建设主体多,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正在制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未来推进产业园建设作了全面细致的安排,将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聚力建设类型多样园区方面,重点支持保供型产业园,聚焦粮食油料、牛羊生猪、棉糖胶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建设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园。优化发展复合型产业园,聚焦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关联度高的产业,建设一批种养结合、倒茬轮作、生态循环等产业园。巩固提升益农型产业园,聚焦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园。聚力推进全产业链升级方面,瞄准产业链源头,集中连片打造一批绿色生态、高质高效专用生产基地,建设一批新品种展示园。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产业园建设一批教育农园、乡村露营游等基地,形成“农业+”多类型产业业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企业品牌,做响产品品牌。聚力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方面,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加快突破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技术示范和科技服务。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有条件的产业园积极探索发展农业工厂等新形态。推进智慧园区扩面提速,全域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数字化改造。推进农机装备集成应用,因地制宜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推进品种、栽培与装备融合配套。聚力推进绿色全面转型方面,突出减量增效,推进绿色投入品应用,突出全量循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现增量提质,扩大绿色农产品供给,全域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产品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建设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聚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强龙头,坚持“招大引强”“孵新育强”相结合,引育一批行业发展的“链主”企业。育主体,创建一批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引导“企社场户”联盟联营,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优服务,积极与联农带农强、服务质量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对接合作,共建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记者 侯雅洁)日前,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中国农民丰收节惠农助农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向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发出倡议:弘扬爱农支农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共同办好丰收节,推出一批带着感情、带着温度的强农惠农助农措施,助力农业丰产丰收、农村富裕美丽、农民生活幸福。《倡议书》倡议,推出一批强农生产措施。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丰收节期间集中推出一批务实举措,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鼓励社会团体、规模以上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机企业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等,在节日期间以优惠的价格将优质的生产资料、先进的技术装备、高效的生产服务等,送到田间地头、农民手中,解决农业生产实际困难,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推出一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和先进农机应用、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鼓励商业银行、保险企业发挥“信贷+保险+担保”金融服务合力,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特点开发一批灵活抵押、低息的信贷产品和保险产品,创新推出大豆“保险+期货”收入保险等优质金融产品。《倡议书》倡议,推出一批惠农消费措施。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力开展节日惠农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展销、营销推介等方式,组织集中采购、专题促销活动,推动更多“土特产”出村进城;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线路,推广一批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更多城乡居民打卡乡村美景、乐享乡村美食、体验农事活动、品味民俗文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丰收节活动,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展现丰收美景、展示乡村美食、传播节日喜悦,带动亲朋好友踊跃购买优质特色农产品,体验乡村特色文化。鼓励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出丰收节系列报道,推介优质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挖掘丰收内涵和乡村文化,讲好丰收故事,营造全社会消费惠农的良好氛围。《倡议书》倡议,推出一批助农服务措施。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广泛开展节日送温暖活动,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展播百姓喜爱的影视作品,赠送科普文化读物,组织医疗义诊,推广先进生产生活技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组织公共交通、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等单位在节日期间推出免票、打折等惠农措施,鼓励走进企业、走进工厂、走进生产一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庆丰收活动,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全社会的温暖。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履行社会职责,广泛开展慰问帮扶、志愿服务等活动,传递节日关怀,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9月9日,眉山市洪雅县举行迎中秋茗茶品鉴活动,特邀成都眉山商会的企业家们走进洪雅,品鉴“瓦屋春雪·云中花岭”茗茶,助力家乡品牌推广。“瓦屋春雪”茶产业园区的现代化茶叶加工生产线一角活动中,商会企业家参观“瓦屋春雪·云中花岭”茗茶产品展示厅及茶叶加工生产线,听取品牌发展概况介绍以及有机茶基地的种植、生产、管理、采摘全过程介绍。在随后进行的茗茶品鉴中,企业家们观看“宋代点茶”和现代茶艺表演,并本着“叙乡情、话未来、谋发展、共合作”的宗旨,交流座谈、资源对接,共话发展。大家纷纷表示,洪雅茶产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将以实际行动把家乡好茶宣传推介出去。“宋代点茶”表演参加品鉴活动的成都众环海华税务师事务所董事长、天府新区洪雅商会副会长李燕表示:“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叙家乡情,进一步了解洪雅茶文化、茶历史、茶品质。希望把更多的企业引进过来,共谋家乡企业发展,也更多地把洪雅好产品推出去。”据介绍,近年来,洪雅县以培育发展“瓦屋春雪”茶业区域公用品牌为主线,深挖茶文化,讲好品牌故事,整合资源、全局谋划,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茶融合”大文章,洪雅茶产业得以高质量发展。“瓦屋春雪”茶产业园区外景参加品鉴活动的国家二级评茶师、茶叶研究员罗学平介绍:“洪雅茶叶进行的是有机管理、环保措施,茶叶原料更加生态、有品质。在加工的时候,运用科技手段,使茶叶品质包括它的香气、滋味、形状等得到完善提高。我们相信洪雅茶叶品牌会做得更响亮。”“今天,我们举办的瓦屋春雪·云中花岭茗茶品鉴活动,很高兴邀请到成都眉山商会的众多企业家参与。”承办品鉴活动,本土企业云中花岭茶业有限公司对洪雅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该公司总经理杨巍表示,“下一步,将会加强和企业家们的联系对接,让洪雅好茶走出洪雅,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供稿:洪雅县委宣传部)

  (记者 李婷婷)9月11日上午,中国(西充)有机农业研究院在西充县正式揭牌,标志着西充县有机农业迈上新台阶。2015年以来,国际有机农业亚洲联盟与西充携手开展了多次交流合作,使得四川有机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更好推动有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中国(西充)有机农业研究院应运而生。当前,南充正全力推进有机产业强市建设,广泛招引有机人才,成立了有机农业人才发展联盟,国内有机领域顶尖专家加入南充市有机农业人才发展联盟,为有机产业发展不断注入强大活力,为有机产业发展汇聚智慧与力量。(照片由西充县委宣传部提供)

  为更好地推进农村宅基地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9月7日,自贡市大安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了宅基地审批管理培训会。11个涉农镇街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就《四川省

  (记者 李国富)9月11日上午,2023西充亚洲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南充市西充县举行。300余名国内外嘉宾及有机农业专家学者齐聚西充,共商有机产业发展大计,助力西充“中国有机第一县”建设。2023西充亚洲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现场本次大会以“有机激发新活力”为主题,还包括了全国有机农业发展研讨会暨优质(有机)农产品品牌联盟筹委会、国际县域有机产业发展政策与实践论坛、低碳有机认证发展论坛、有机慢生活体验主题活动等内容。会议当天,与会专家学者以主题报告、专题演讲、互动交流等方式,研讨有机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把脉有机农业现状,探索解决办法,共商有机产业发展。大会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作为南充市有机农业人才发展联盟顾问,助力南充有机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在发言中对西充如何更好的发展有机食品,提出三点建议:加强有机生产意识;加强政府监督和专项整治;科学助力有机食品行稳质远。希望西充认真结合当前有机食品的发展方向,加强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构建多元化的有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并在溯源和检测技术上进行突破,切实保障地方有机食品市场安全、平稳、可持续化发展。国际有机农业亚洲联盟主席马修·约翰在致辞中说,自2017年以来,西充县一直是国际有机农业亚洲联盟的重要合作伙伴,这是第三次共同举办创新大会。 过去几年,联盟见证了西充县有机农业的发展, 联盟期望中国继续支持在西充及其他地区推广有机农业,以提高可持续性并建立可持续的粮食系统。据悉,西充自2003年与有机结缘,2008年启动“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举生态旗、走绿色路、打有机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经过20年的发展,全县有机农业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认证面积不断扩大,生产监管不断增强,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销售市场不断拓展。截至目前,西充建成有机生产基地27万亩,105个品种通过有机认证,有机农业年总产值达35亿元;全面建立县、乡、村、企“四级”质量监管体系,可视系统、质量追溯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培育有机品牌商标7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好充食”成为全省优秀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了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先后荣获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首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二十余项国字号殊荣,“生态田园·有机西充”成为最靓丽的名片。(图片由西充县委宣传部提供)

  成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出炉 力争五年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记者 刘泰山)昨(11)日,记者从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获悉,日前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如何建设进行了细化,吹响了全面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号角。加大对重要农产品 生产保供金融支持根据《实施方案》,成都市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将立足“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探索普惠金融支持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如何建设?《实施方案》将《总体方案》的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并明确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实施方案》从加强分类引导、聚焦“三农”发展、深化金融科技运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促进“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分类引导,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发挥优势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和组织发挥有益补充作用,推动金融租赁、消费金融、保险、信托、征信等积极探索涉农业务创新。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空间布局,鼓励涉农中小银行、保险机构、农业担保公司下沉服务重心,在乡镇及以下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支持在农业功能区、农产品市场设立专营机构和服务团队。强化法人金融机构治理,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法人治理水平,确保职责清晰、风险控制有效、激励约束匹配、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形成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聚焦“三农”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加大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金融支持,整合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都江堰精华灌区现代化建设、粮食安全全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业态,进一步优化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加大农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发展金融支持,完善金融支持绿色农业配套政策和机制,创新绿色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宽绿色农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完善成渝地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乡村振兴直接融资规模增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助力。《实施方案》提出,提升“农贷通”数字化平台运用实效,运用金融科技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升级“农贷通”数字化平台,完善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以融资对接、保险保障、供应链金融、政务服务、农村电商为主要场景的服务模式,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载体,提升数字金融活跃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扩展传统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应用场景和覆盖人群。促进数字金融与乡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运行质效。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成都试点测试,搭建数字人民币农村金融使用场景,探索数字人民币在惠农助民方面的应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产权和金融资源有机衔接。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产权融资由点拓面。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有效对接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村产权流转体系,支持跨主体农村产权流转及金融服务对接。拓宽投融资渠道,满足多层次、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扩大乡村振兴直接融资规模,运用金融手段提升农业风险管理水平。积极运用债券融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优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健全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支付服务体系,依法合规推动涉农数据开放共享,强化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依法推动政府部门涉农数据开放共享,拓展“天府信用通”“银政通”“天府金融风险监测大脑”等数字服务平台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对接全国“信易贷”平台,创新开发“信易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普惠群体的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引导涉农征信机构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研发特色征信产品,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记者 祖明远)9月7日,绵阳召开种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以“田间观摩+工作会议”的形式举行。在田间观摩现场,记者了解到,“绵阳产”多个水稻品种在种子市场受欢迎。绵阳种业发展呈现新气象。“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了50多万公斤的种子订单,预计到年底,种子销量超100万公斤。”四川台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学武介绍,2022年,该公司研发的水稻品种“深优粤禾丝苗”亩产达到1103.49公斤,“泰优粤禾丝苗”亩产达到1040.17公斤,突破了川北地区不能种植再生稻的“定论”,且创造了亩产过吨粮的高产纪录。2023年,上述品种在全国的推广面积达30万亩以上,预计每亩平均可增产10%以上。自2021年启动种业强市建设以来,绵阳将种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支撑性产业来抓,构建了1个种业强市建设总体方案、3大优势种业专项行动方案、1个创新中心建设方案、1套保障措施的“1311”种业强市建设体系,以“三品”工程为引领,聚焦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不断加快种业园区和制种基地建设。目前已有“绵阳产”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的数千个品种进入市场。“力争到2025年培育高产、高效、优质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绵阳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9月9日,在第二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开幕式上,目前国内唯一的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正式揭牌成立,预计年底前建成投用。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地处成都邛崃市的天府现代种业园,占地面积约10亩。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可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2.4万份、畜禽种质资源105万剂、水产种质资源26万剂,涵盖农林牧渔草,保存期可长达50年。四川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种质资源富集。2018年和2021年,我省分别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目前,全省已完成162个普查县(市、区)和48个重点县(市、区)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系统调查工作,共征集和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9880份;完成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畜禽(蜂、蚕)遗传资源全面普查,新发掘畜禽蜂遗传资源17个。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未来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应用,选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夏党荣 余定华)近日,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2023年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区委农办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刚主持会议并讲话。区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同志、相关股室(场站)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分管负责同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畜牧兽医工作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通报了上半年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及当前全区动物疫情形势,对下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了安排。会议现场会议强调,秋季是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高发季节,各地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全区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会议要求,各地要强化基础免疫,全面实施拉网式集中免疫,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保证免疫质量,筑牢免疫屏障。要加强疫情监测,落实“3+1”网格化管理,定点、定人、包片负责定期巡查,随时掌握疫情动态。要加强动物卫生执法,加大畜禽养殖、经营、运输、加工、屠宰等各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规调运畜禽及畜禽产品等行为,严防外疫传入。要持续做好“三大”行动,持续开展“大宣传、大培训、大消毒”工作,提高养殖户生物安全意识,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要加强舆情引导,强化疫情形势的正面宣传,引导群众不信谣、不传谣,对出现的负面舆论要实地核查,及时公布相关情况,化解舆论隐患。要落实属地责任,各乡镇(街道)要实行“乡镇领导包村社,村社干部包场户”的管理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动物防疫工作落地落实。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2023年,邛崃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的各项要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充分运用“微网实格”,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增强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乡村善治水平。2023年9月,羊安街道界牌村成功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记者 刘久锋)近日,第九届全国猕猴桃产业技术培训会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召开。来自全国猕猴桃主产区的1340余人参加线上线位国内猕猴桃研究领域专家,围绕猕猴桃品种选择及果园肥水管理、整形修剪技术等重要病害的诊断识别与防治、虫害识别与防治、贮藏保鲜与即食控熟技术、果园建设及旧果园宜机化改造等方面进行培训,介绍了前沿技术,解答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问题,实现以训促学,学用相长的效果。据了解,近年来六盘水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致力推进猕猴桃产业发展,已成长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产业兴旺的主导产业,其生产经营体系日益健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效应明显,品牌培育成效突出,建成集“生产+加工+科研+农旅+销售”的全产业链系统,成功创建贵州首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猕猴桃全产业链建设、“两园一田”建设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推广并通报表扬。2023年预计猕猴桃产量6.3万吨,较去年增长29.9%。培训会在六盘水举办,对六盘水猕猴桃产业病害防控、园区基地壮大、管护技术提升、产业链条延伸等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培训会由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国家现代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和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主办,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旨在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传播猕猴桃实用技术,提升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助力构建猕猴桃产业发展技术体系,推动六盘水市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王帅)近日,应急管理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对8月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8月,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台风和地质灾害为主,风雹、地震、森林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888.7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68人,紧急转移安置54.7万人次;倒塌房屋1.1万间,严重损坏2.9万间,一般损坏8.2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307.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41.9亿元。7月底以来,华北、东北地区出现连续强降雨过程,前期旱情解除,部分地区发生旱涝急转。目前,全国大部地区土壤墒情总体适宜,西北东部和华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土壤中度以上缺墒。受持续高温少雨等影响,西北地区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部等地降水和区域内河流来水量偏少,水库蓄水不足,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出现临时困难,农牧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旱灾峰值时共268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79.5千公顷。此外,湖北、湖南等地出现旱情,部分农作物受灾。8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5个台风生成,分别是7号台风“兰恩”、9号台风“苏拉”、10号台风“达维”、11号台风“海葵”和12号台风“鸿雁”。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于7月28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8月11日以热带低压在我国辽宁省庄河市沿海登陆,东北地区多地再度出现强降雨,松辽流域多条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部分地区出现农田渍涝,辽宁、黑龙江等地共8.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1.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2亿元。8月,全国共出现4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西北、西南等地,内蒙古、云南、陕西等地农业损失相对较重。其中,8月上旬,内蒙古乌兰察布、赤峰等地出现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部分农作物及设施大棚受损;8月中旬,云南曲靖、昆明等地遭受冰雹、大风天气;8月下旬,陕西铜川、渭南等地出现短时强降雨、冰雹天气,部分水果蔬菜作物受灾。此外,8月13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遭遇龙卷风,造成2人死亡。总体上,风雹灾害造成6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1.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继7月底8月初京津冀等地发生极端强降雨后,8月,全国还出现5次强降雨过程,累积面降雨量10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西南南部、西北中南部、东北北部等地偏多5成至1倍。东北地区松辽流域发生较为严重汛情灾情,松花江发生2023年第1号洪水。8月初,受台风残留云系北上和西风槽叠加影响,东北地区多地出现强降雨,黑龙江、吉林部分农田受淹,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70.9亿元;西北、西南等地多地出现分散性强降雨,陕西、四川、云南、甘肃、湖北山洪和地质灾害多点散发。总体上,洪涝和地质灾害共造成431.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60人,倒塌房屋1.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2.3亿元。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采访组成员:房宁孙维福阎红玉刘伟林李丽颖冯建伟芦晓春岳海兴刘一明雷少斐杨惠王春植赵博文崔建玲祁倩倩)7月底以来,我国华北、东北等局部地区遭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随着洪水退去,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开始回到正轨。在河北省涿州市百尺竿镇的鲟鱼良种场里,8月中旬,工人们投放了新一批鲟鱼苗。养殖场负责人崔西庆说,在涿州市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他们清理了养殖场内厚达半米的淤泥,对死鱼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给鱼塘投放了酵素净化水质,“把每条鱼都养活养好,争取让这批成品鱼在‘十一’上市。”在黑龙江省五常市卫国乡卫国村,8月底,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忙着组织植保无人机,对部分签订订单、受洪涝灾害影响较轻的稻田第二次喷施叶面肥,预防稻瘟病。李学说:“前段时间,村里对一些受灾严重、但看起来还有救的稻田集中打了两次药,帮助水稻灌浆,应救尽救。”“能救一块是一块,多收一点是一点。”面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全力以赴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多措并举抗灾夺丰收。把抓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全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压倒性任务部署安排由于强台风带来了长时间降雨,累积雨量大,对华北、东北局部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发生农田渍涝和作物倒伏,畜禽水产养殖受灾,设施大棚和农田受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安排部署,对农业防汛救灾提出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抓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农业农村部密集召开调度会、专题会议、视频会,调度分析相关省份秋粮生产和农业受灾情况,安排部署防台防汛抗灾救灾工作。8月15日,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进一步部署农业抗灾救灾和秋粮生产工作,提出“把抓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全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作为当前三农工作压倒性任务”,要求各地采取超常规举措,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十项措施。派出10个工作组、24个科技小分队赴受灾一线,指导各地抓好洪涝灾后恢复生产。相关省份的农业农村部门迅速落实——发挥层层“包联”机制优势,加强督促指导、统筹协调。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成立14个由厅级干部带队的包联指导组,下沉一线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成立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专班,组成3个工作组分区分片包保9个市州,还组建13个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包保小分队,深入舒兰、榆树等受灾相对较重县市。发挥技术体系优势,开展科技救灾指导服务。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在原有11个包地市指导组的基础上,统筹省农科院、省农技推广站、省植保植检站等单位专家力量,组建9个受灾重点县市区指导组和5个病虫害防控专家指导组,下沉灾区,现场指导、培训。河北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派出1.5万名党员干部和农技人员,为农民科学抗灾提供帮助。各地农业农村干部闻“汛”而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粮食作物科科长孟范玉带领科室同事及时发布预警,对农户进行玉米灾害防御措施专题培训。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种粮大户张海英根据提示,提前疏通了排水通道,使700多亩玉米免受涝害。得知顺义牛栏山镇部分地块出现涝灾后,孟范玉又第一时间赴实地查看灾情,提出应对措施,帮助种粮大户丁家友解决玉米地排涝问题,避免因涝害造成减产。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兽医处副处长张天聪作为救灾驰援干部,8月10日夜间到达五常市常堡乡常堡村。协助转移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摸排受灾底数、对村民进行心理疏导、解读政策、恢复生产指导……这些工作陆续纳入张天聪的“任务单”,虽然繁杂,但为了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他坚持和村民共渡难关。政策接续出台,举措迅速落实,人员分批就位。洪涝灾害面前,农业农村系统凝心聚力,与受灾地区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坚决打赢防灾减灾、恢复农业生产这一场硬仗。分类精准施策,最大程度减轻损失,尽快恢复生产抗灾救灾时间紧,恢复生产任务重。越是紧迫,措施就越要落实落细,方法就越要科学精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根据相关部署要求,分类施策,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恢复生产各项工作。应急作业力量下田头,抢排积水,为恢复生产清除障碍。农业农村部加强与应急、水利等部门协调配合,紧急调用排灌机械设备,充分发挥农机应急作业主力军作用,组织开展救灾抢排田间积水。吉林省设立24小时农田沟渠排查疏浚服务热线个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主体组建1211支农机应急服务队,动员农民加速排水散墒。河北省统筹现有56.2万台排灌机械设备,密切关注7个蓄滞洪区水位变化,对具备条件的地块第一时间开展抢排作业。紧邻北拒马河的河北省涿州市东城坊镇有900多亩农田被水浸泡。8月下旬以来,在安国市的帮扶下,调集大功率抽水泵对受灾农田进行抽水作业。东城坊镇贾村村民刘强盘算着:“再晒上几天就能清淤旋耕了,肯定能赶上10月种冬小麦。”记者了解到,相关方面已累计组织2280多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通过机械抢排、自然排水等方式抢排农田积水超过1300万亩次。技术服务进地块,分类指导,为灾后田管、补救补种出实招。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的支撑作用,组织技术服务力量第一时间下沉到一线,细致研判,精准施策。在黑龙江省依兰县江湾镇土城子村等村屯,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试验站站长钱春荣现场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根据玉米受淹深度、受淹时间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玉米抗涝救灾提示,通过依兰县农业农村局在全县发布实施。在吉林省榆树市于家镇福兴村“五优稻2号”的稻田里,水稻产业团专家“会诊”后,细分稻株的受灾情况分别提出田管建议,特别是对剑叶带绿、抽穗扬花的稻株,要抓紧喷施芸苔素和磷酸二氢钾,促生长、促早熟。在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北庄头村,定兴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已经五次到村,开展灾后蔬菜管理技术指导。蔬菜种植户梁文奎说:“县农业农村局和村干部组织村民互助排水、重新搭棚、移栽新苗,现在豆角长势挺好,10月初就能上市。”北京市房山区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加强灾后扶苗扶壮促生产等技术服务。据服务中心总农艺师徐凯介绍,目前5万亩左右的在田粮食作物已经恢复生长,申请的2200公斤应急救灾萝卜、白菜种子播种已达85%,另有3750栋左右的设施大棚恢复生产。“我们指导农户别空地,尽量能种就种,减少损失。”疫病防控进栏舍、下塘头,一场一策,严格消杀、处理,为后续健康养殖构筑屏障。畜牧养殖方面,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了《洪涝灾区动物防疫技术指南(2023年版)》等,派出2个工作组,督促指导落实因灾死亡畜禽打捞、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水产养殖方面,组织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协助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编写并发布了《汛期水产养殖防灾减灾技术指引(2023年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在线年夏季水生动物主要疾病防控技术直播大讲堂”。省级层面,河北省安排部分无害化处理场满负荷运转,紧急调拨病死畜禽运输车支持转运死亡畜禽;吉林省指导养殖单位尽快清淤、修补池埂、完善拦鱼设施、做好养殖水体消毒等,谨防水灾次生灾害发生。在河北省鸡泽县双塔镇中申底村一家蛋鸡养殖场内,鸡泽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人高仁鹏,带领消毒技术指导组成员对养殖场内淹死的410只蛋鸡进行了集中收集。高仁鹏说:“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和车辆对死亡家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指导养殖场开展消毒消杀,防止动物疫情的发生。”落实关键措施,抓好后续生产,力争以丰补歉农业生产不仅要尽快恢复,把耽误的时间赶回来,还要干得更好,把因灾损失的抢回来、补回来,力争实现“大灾的少减产、小灾的不减产、无灾的多增产”。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邢家坞村的一处园区里,8月下旬,15亩泡水的油葵被拔除粉碎还田,翻松之后陆续播下了白菜种子。中泽凯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崔凯密切关注着400多亩地的土壤情况,指挥工人逐片清淤、整地、复耕补种,“主要补种的是高粱和玉米,高粱收完后就该种冬小麦了。”正值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期,中央财政近期下拨24亿元“一喷多促”补助资金和农业防灾减灾资金,支持北方重点地区开展玉米大豆“一喷多促”工作,为确保秋粮丰收提供有力支撑。农业农村部提出,各地要一手抓受灾地区补种补救,落实分类田管措施,加快灾毁设施修复,尽最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一手抓非灾区农业生产,全面落实“一喷多促”等关键措施,促进秋粮作物灌浆成熟、灾后恢复和单产提升,全力以赴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相关地区抓紧落实关键措施。河北在8月底前已将全省玉米全部喷防一遍,吉林推进落实补肥保产措施,黑龙江每周监测苗情长势,分积温带、分作物提出田间管理技术意见……8月29日,携带喷药装置的直升机在河北省易县高陌镇的农田上空穿梭,实施“一喷多促”作业。易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生产管理股股长张东旭介绍,此次飞防作业覆盖了全县粮(油)作物种植地块,面积约45万亩,“能起到杀虫、杀菌、促弱转壮作用,降低农民因灾损失,确保秋粮收获到手。”据农业农村部调度,截至9月7日,全国已累计实施“一喷多促”作业2.09亿亩,作业进程近八成。其中,内蒙古、河南已全部完成计划作业面积,陕西、甘肃过九成,辽宁、安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过八成,黑龙江、山东过七成。秋季也是畜禽补栏、免疫的关键时节。农业农村部在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制定完善灾后生产恢复和重建技术方案,针对不同受灾程度、不同畜禽饲养品种、不同饲养模式开展分类指导;支持加快修复损毁圈舍和设施,为灾区调配畜禽种苗和饲草料,为后续生产打好基础。涿州市肉牛养殖户周永顺在洪灾中损失了1300多头牛,最近他收到了保险理赔款,每头牛赔付7000块钱。洪水退后,涿州市农业农村局帮助养殖场在3天内完成了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目前正在帮周永顺对接银行办理贷款。灾后恢复生产总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水毁农田的修复、农业设施的重建还有待时日;秋粮夺取丰收,接下来还要过秋旱、秋涝、台风、霜冻、病虫害等多个关口。但农业农村系统同舟共济的力量在、洪水肆虐过的土地上播下种子的信心在、暴雨冲刷后的稻田里稻株促壮的措施在,我们定能克服灾害影响、夺取农业丰收。

  (张俊 王韬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四川省苍溪县亭子镇将红心猕猴桃产业作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以及产业振兴的支柱产业。通过数字化管理、标准化建园等措施,不断提升红心猕猴桃的产量和质量。近段时间,该镇3600余亩红心猕猴桃迎来成熟丰收季。9月6日,在苍溪县亭子镇现代农业园区,由苍溪县红猕王专业合作社种植的200余亩红心猕猴桃迎来成熟采摘。园区内,工人们正在对树上的鲜果进行采摘、去袋、称重、装车,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该园区的建成也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一个就近务工的机会。“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不能出去打工,都在园区干活,一年还是能挣个一两万,也还不错!”该镇佛山社区居民范悦平一边采摘树上的猕猴桃,一边笑嘻嘻地说。目前,该园区正是猕猴桃采摘期的高峰期,用工量比较大,平均每天达到40人左右。据红猕王专业合作社亭子园区现场负责人张勇介绍,这些工人都是来自附近的村民,其中还包含了个别的轻度残疾人,一年下来用工量大概在5000人次。                             刚采摘下的猕猴桃,乘坐“专车”被运往20公里外的仓库进行统一挑选、装箱、打包,整个过程都是由人工进行操作,确保红心猕猴桃不受到损坏,以最好的“状态”送达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我们红猕王专业合作社在亭子镇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红心猕猴桃200余亩,通过绿色标准化的种植,今年预计产果200余吨,将销往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产值预计达400余万元。”苍溪红猕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强说。  苍溪县亭子镇将红心猕猴桃产业作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除了增加红心猕猴桃产量外,还在不断提升质量上下足功夫。先后建立了200余亩的广元首个猕猴桃无病毒花粉生产供应基地,年产花粉量达到400公斤。同时,依托“红心猕猴桃亭子基地服务中心”,有效地对周边园区气象、土壤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预防、农情调度等智能化服务。           “近年来,亭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东西部协作、国际农发基金、移民后扶等项目建成了亭子湖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内发展红心猕猴桃3600余亩,今年猕猴桃鲜果产量可达3000余吨,产值超6000余万元,带动全镇1000余户近3000人从事猕猴桃产业,户均增收近2万元。下一步,将继续在增产量,强品质上持续发力,打造有机、生态、绿色的亭子湖红心猕猴桃品牌!”苍溪县亭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纪晓燕表示。

  “各位战友,大家帮忙联系下群众,现急需10万斤西梅!”近日,一则西梅收购的消息在理县驻村工作队群里扩散。尽管已经是深夜,各驻村干部仍然纷纷响应,“我们村有!”“马上联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完成了10万斤西梅订单。据理县通化乡三岔村村民杨保全介绍,“我是前几年偶然接触到西梅这一新品种,发现其果形饱满、产量高、皮薄肉厚、口感好,比李子的种植前景好,于是决定大规模换种西梅,今年产量约5000斤,收入可达3万元。”近年来,理县坚持党建引领乡村发展,充分利用东西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力量,持续做优特色农业,夯实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扎实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多元化、层次化的发展新格局。着眼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培育高山特色水果种植,建成薛桃现代果业园,推广种植苹果、青红脆李、西梅等13000余亩,年产量超10000吨,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今年8月,理县开展了新一轮驻村帮扶力量轮换工作。理县按照“政治素质好、责任心使命感强、工作能力突出、热爱农村工作”的选派标准,严把选派“质量关”,向全县34个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34名、工作队员66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新选派的驻村干部积极投身乡村一线,积极探索推动富民强村新路子,紧盯群众水果销售难问题,积极“牵线搭桥”,个个变身“推销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积极联络水果收购商,多渠道帮助群众销售水果,有效缓解了群众销售压力,办好了驻村帮扶的第一件大事,彰显了驻村干部真帮实扶的使命担当。(供稿: 理县县委组织部 郭宏)

陕ICP备18009775号-1Copyright(C)2023-2024首页「鼎点注册」娱乐平台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