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洋娱乐注册-平台注册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10 14:05   

  金洋娱乐注册-平台注册宁波简称“甬”,古称“明州”。宁波素有千年文明古城之称,是七千年河姆渡文化发源地。自唐朝开始,就是浙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十分兴盛,为我国三大贸易港口之一。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现在的三江口,标志着宁波建城开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称为宁波。明末清初,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思想文化达到一个高峰。进入近代,鸦片战争迫使宁波作为开埠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一度贸易发达,“无宁不成市”,“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1949年置宁波市。

  第一阶段:城市形成初期。宁波城市始建于公元898年(唐朝),最初在三江口一带开拓,史称“罗城”,早期城市呈团状形态。

  第二阶段:随着港口的兴起和陆上交通的形成、发展,城市开始沿江岸和交通线延伸,此时城市形态由团状逐渐演变成指状,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新建镇海港和北仑港。宁波市区由原来的老市区发展成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三片,城市形态由指状演变为间隙性带形指状。

  历史上宁波仅是一个江南小城。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东门口近十层楼高的邮电大楼还是这个城市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宁波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市地位的提升,在1994年宁波市第八次党代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宁波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中心城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至1997年,是第一轮城市建设时期。主要是针对城市发展的交通问题,实施了以“打通干道、疏通卡口”为重点的道路建设工程,形成了“三横四纵十卡口”的城市道路骨架,缓解了城区交通堵塞状况,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形象。第二阶段,从1998至2002年,是第二轮城市建设时期。主要针对城市环境的绿化、美化问题,开展了以“拆围透绿,拆临还绿,拆违建绿,拆旧添绿”为重点的城市环境整治。这个阶段更加注重培育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第三阶段,从2003年至2005年,是第三轮城市建设时期。主要是围绕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推进东部新城、北仑新区、镇海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块建设,加快三江文化长廊、高教园区等重大工程建设。这个阶段,明显的特点是注重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综合目标。

  第四阶段,从2006年至今,是第四轮城市建设时期。200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构筑宁波大都市区”的重大举措,全面推进“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城市空间布局战略。在“中提升”战略中,宁波规划建设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湾头城市休闲商务区、三江中央商贸文化区、都市文化旅游商贸区、科教研发园区、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南部商务区、火车南站交通枢纽区块、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区等十个功能区块,使之成为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

  1、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以国际贸易为核心,集国际商务会展、运输物流、金融结算等功能为一体,是推动港城联动的龙头,也是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主要构筑国际贸易、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三大中心,力争到2010年聚集1万家以上的国内外银行、保险、会计、审计等金融管理机构和有实力有影响的国内外物流企业。2、湾头休闲商务区:以商务休闲为核心,集旅游、购物、娱乐、健身、居住等功能于一体,主要体现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服务品位,主要利用小三江口的自然优势构筑国际商务休闲平台,将集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及科技服务产业、信息产业、高层次的娱乐健身等体育产业,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独具魅力的“24小时不夜城”。3、三江中央商贸区:以商业为基础,集商贸金融、酒店、房地产、中介服务于一体,包括现有的天一广场以及和义路、莲桥街、鄞奉路、江东核心区、宁动地块等,是体现宁波商帮文化与商业文明相结合的商业核心区。4、科教研发园区:以科教服务为核心,集研发、教育、信息、科技中介服务于一体,面向长三角,是宁波自主创新的核心区,也是引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它将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构建完善的科教服务平台,成为全市高等教育的汇集基地、各类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基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输出基地。5、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位于鄞州区钟公庙街道,东起江东区边界,南至杭甬高速,西北紧临奉化江,规划用地面积210公顷,初步定位为以居住为主,兼容商务、旅游等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块。6、南部商务区:以商务为主体,集商业、休闲、居住为一体,充分展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风貌,包括万达广场等地块,通过高档商务酒店、高层次商务广场、高级写字楼和高品位居住开发区的建设,使鄞州中心区成为宁波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宁波中心城区加强对奉化、象山、宁海等南部区域的辐射和带动提供又一重要的推动平台。7、都市文化旅游商贸区:以旅游、娱乐休闲为特征,富有江南风情、体现宁波现代城市文明风尚,包括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九龙湖、凤凰山公园等,是充分展现宁波山水风貌、时尚娱乐、现代风情的重要平台,集中发展一批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业、房地产业、娱乐休闲业、现代商业等。8、火车南站交通枢纽区块:以客运枢纽系统为核心,集交通、旅游、商业于一体,事关宁波城市经脉的畅通,充分反映宁波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和规划管理水平。它将以现有的客运南站为基础,实现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公交零距离换乘。9、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区:以面向长三角、服务浙东地区,以物流功能为核心,集专业市场、运输市场于一体,主要以镇海后海塘为中心,充分依托港口优势,集中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液化品市场、钢材市场、煤炭市场、金属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吸引和集聚一批集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于一体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建设成为浙东地区最具影响的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和物流基地。10、宁波保税港区:以进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和国际贸易为主体,集港口、运输、物流于一体。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通过5年努力,发展成为东部沿海重要贸易口岸和物流基地,为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近代的宁波,随着上海区域经济中心的确立,宁波经济发展由盛转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被讥讽为“三支半烟囱”。八十年代初,以“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为契机,借国务院成立以谷牧为组长的协调小组的优势,宁波“以开放促开发、开发带开放”,率先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对外进出口经营权,顺利实现地市合并,被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成为较大的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港口发展也从此起步,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依托与上海天然的地缘、血缘关系,乡镇企业在上海星期天工程师的技术援助下,逐步呈现生机和活力,促成了民营经济的繁荣和宁波经济的跨越发展。

  “七五”(1985-1990)、“八五”(1991-1995)、“九五”(1996-2000)三个时期,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关键的基础阶段。宁波工业抓住了消费品短缺、对外开放深化和企业改制的机遇,坚持走轻工业先行、外向带动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为我市制造业体系的形成以及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提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十五”(2001-2005)期间,积极推进“开发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建设大文化”,以“十大百亿”工程和沿海、沿湾、沿路三大产业带,构筑“产业立市”,宁波经济年均递增13.8%左右,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

  宁波作为我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在经济管理权限上享受省级待遇,为宁波体制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地位大幅提升,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全国再就业先进城市等5项颇具含金量的国家级荣誉称号,并在中国城市经济实力、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等排名中名列前十位,被评选为公众首选宜居城市、全国十大市民最满意城市。

  计划单列市是赋予某些大城市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但不具有省一级的行政级别。在设立之初,计划单列市的行政级别并未获得明确说明,1993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将计划单列市的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目前,我国共有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包括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等十个副省级省会城市,以及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等五个计划单列市。

  宁波下辖三个县级市(余姚、慈溪、奉化),二个县(宁海、象山),六个区(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户籍人口560万人,外来人口331万人。

  宁波城市定位: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城市职能: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和高教、科研副中心;东南沿海重要风景旅游城市。

  宁波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是理想的旅游胜地。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1处,其中有中国最早的官窑“越窑秘色瓷”产地——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群、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宝国寺、国家级溪口风景名胜区和蒋氏故居等。我市多年来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称誉。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的中段,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宁绍平原的东端。全市陆域面积96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全市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和谷(盆)地,分别占陆域面积的24.9%,26.7%和48.4%。人均耕地为0.574亩,仅为全国的1/3。

  宁波水系由甬江流域和象山港、三门湾地区独流入海水系组成,另有属于曹娥江流域的“入曹小区”。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的1/2左右。市域内河网密布,2006年末,全市建有大中小型各类水库4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6座,蓄水量6.26立方米),形成了21亿立方米左右的供水能力。但全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径流的70%集中在春夏两季;余慈平原地区和市区三江片降水量小于全市平均水平,慈溪市年平均降水量为全市平均降水量的87%,象山县年平均降水量虽与全市平均水平接近,但由于县域内拦蓄工程建设难度大,本地区的供水保障能力相对较低,需要通过区域调水平衡。

  宁波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而资源相对紧缺、环境容量有限的沿海城市。宁波消费的一次能源99%以上是由外地调入,其中煤炭占35%,石油占65%,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2006年,全市综合能耗超过2500万吨标准煤,发电装机达到近1300万千瓦。原油综合加工能力2200万吨/年,生产各类成品油及石油制品2125万吨,炼油单位能耗指标居于全国前列。全市电网拥有500KV变电所3座,变电容量4500MVA;220KV变电所19座,变电容量5850MVA;110KV变电所92座,变电容量6340MVA。电网网供受电能力为4200MW。

  大陆海岸线%,岸线基本稳定,海域内大部分水深在50米以上,靠近岸边水深10米至20米,基本不淤,风浪较小。境内岛礁星罗棋布,多分布在象山县。共有441个岛礁,其中有人岛和临时住人岛各有22个。岛礁总面积256.3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以上岛屿有大榭等5个,最大为象山县南田岛90平方公里。岛屿海岸线公里。宁波还有丰富的海涂资源,全市共有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大目洋和三门湾4片大的海涂,合计144.28万亩,其中杭州湾南岸的60多万亩海涂将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兴建而身价倍增。

  2006年,宁波市户籍人口达到560.4万,其中市区人口达到215.8万人,外来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31万人,位列全省第一。

  根据2005年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基本类似于正态分布,即中间多,两头少。按年龄段来看,30—34岁的人口比例最高,达11.03%;35—39岁人口也占了很大比例,达到10.88%。根据2006年的《宁波市人口发展报告》的统计,我市16岁—59岁与16岁—55岁的男女两性户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68.43%,全市劳动力数量继续处于丰富状态。

  2006年,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4.0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02%,较2005年的14.77%上升0.25个百分点。虽然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4.17%,较2005年的14.38%略有下降,我市老龄化趋势仍较为明显。

  注:年龄中位数是指一定人口总体年龄序列的中间值。它将总人口分为两半,一半人口在年龄中.位数以上,一半在年龄中位数以下。

  从人口的性别结构看,2006年,宁波市总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为101.07:100,较2005年的101.45:100继续下降。从具体年龄段来看,全市0-19岁年龄段平均性别比为107.09:100,略高于正常水平,而20-35岁年龄段平均性别比为98.3:100,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其中30-32岁年龄段性别比最低,仅为94:100。婚育年龄段性别比的偏低,意味着该年龄段总人口中的女性人口的比重呈上升的态势,这也成为目前我市大龄女青年婚嫁难的重要因素。当然,大龄青年双方的个人要求、喜好等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大龄女青年婚嫁难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 将人口按照不同的标准加以划分,即成为不同的人口结构,通常,人口结构可以分为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收入结构、教育结构等,以年龄结构及性别结构最为重要。

  人口老龄化 指的是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升高的过程,根据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的时候,便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截至2006年,宁波市已拥有700多万的常住人口,其中外来人口331多万。宁波市70%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来自周边的安徽、江西以及西南地区。安徽人口在我市外来人口中占24.1%,其次是四川19.3%、贵州12.2%、江西10.7%。他们主要集中在离市区较近、经济相对发达的慈溪、鄞州、余姚和北仑,四地吸纳的外来流动人口占全市外来人口的七成,其中慈溪最多,所占比例为31.1%。 外来人口中男性人数略多于女性。男性人口比重为52.9%,女性人口比重为47.1%。从年龄结构看,宁波市外来人口以15至44岁年龄段为主,占外来人口总数的84.1%。外来人口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制造业吸纳了七成多的外来就业人口,位居第二的是建筑业为9.1%,再次是批发零售业为6.5%。外来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宁波市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高达89.2%,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仅为2.1%。

  2006年,我市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61岁,其中,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高达79.47岁,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3.75岁。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1年的7.7岁,提高到2006年的8岁。2006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53万余人,比2003年增加15万人,年均增长11.7%;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比2003年增加9万人;硕士6800人,各类专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1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16人)。2006年,我市共引进拥有高级职称人才1.9万人,是2003年的63倍多;博士、博士后820人,是2003年的10倍多。

  宁波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部,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面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东部亚洲,与世界各大港口联系便利。未来几年,长三角鉴于它的产业基础、体制优势、技术装备、人文条件和文化底蕴将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随着杭州湾大桥的贯通,进一步缩短宁波至上海的陆上交通距离到160公里,进入上海两小时交通圈,客观上将形成上海、杭州、宁波为支点的“金三角”。同时,“一环六射”陆上对外交通网络体系的逐步完善,也将使其优越的区位地理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成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或在建中的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11月开工建设。2007年6月26日,主桥桥梁架设已100%完成,全线年奥运会之前全线、港口优势

  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均在1000海里之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宁波港水深条件在国内首屈一指,可满足20万吨至30万吨级巨型船舶进港的需要。宁波港沿海岸线由于有舟山群岛的天然屏障,港口开发无需建设防波堤,港池、航道条件良好。已建和规划建港的自然岸线米的岸线个,开发建设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宁波港区已拥有生产泊位198座,包括万吨级以上泊位39座,其中5万吨以上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25座,是国内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北仑四期、五期国际集装箱码头水域更可靠泊未来国际超大型集装箱班轮。宁波港具备了建设国际深水枢纽港的基础条件。

  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两大平台: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近几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民营经济的扶持政策,不断改善和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民营企业在项目审批、银行贷款、土地征用、人才引进、技术改造等方面不因身份而受歧视,使民营经济的灵活机制等到充分发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宁波的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其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到GDP的90%以上。通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开拓,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如雅戈尔、杉杉、波导、罗蒙等,已在全国享有盛誉。民营经济已扩展到各个产业领域,在一、二、三产的各个行业,民营经济已占据主导,其灵活的机制和体制优势在宁波已得到了充分发挥,是宁波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基础。依靠优越的港口资源、体制机制创新和一般贸易特征,宁波外贸经济发达,对外依存度已超过100%。对外贸易的发展直接拉动了工业生产,促进了港口繁荣,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劳动就业,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同时对外贸易发展还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变革,推动了企业发展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进步。对外贸易已成为宁波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有力支撑点。

  民营经济 包括三类,一是民有民营经济,指的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二是国有、集体民营经济,指的是国有、集体企业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兼并、入股等形式交给民间团体和个人经营;三是财产混合所有制民营经济,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资产通过股份制等形式构建新的财产所有制结构的企业,由民间团体或者个人经营。我国现行法律或政策性文件一般以“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表述民营经济。

  外向型经济 依靠优先发展出口产品生产、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工业部门的外向化,产品的外销,劳务、资金和技术的对外联系,以及旅游、商业、农业、服务等产业的外向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出口导向型,出口总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占重要比重,包括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和深加工产品出口导向型两种,沙特阿拉伯和韩国均属于此种类型。二是资本贸易型,主要是资本国际化,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外生产总值占一定比重,如美国和日本。三是完全外向型,贸易、外汇、金融完全国际化的外向型经济,基本上没有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货币兑换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如我国的香港。宁波的外向型经济属于出口导向型。

  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不断深化的体制改革。一是所有制优势。目前已经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与外资经济共生共荣、“四轮马车”共同驱动的所有制结构。二是开放体制优势。国家曾经为了宁波的发展设立过国务院宁波开发办,并授予了我们计划单列的权限。允许我市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大榭开发区(有中信公司独立开发)等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适应形势发展又设立慈溪出口加工区和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开放体制的创新为宁波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放环境。三是社会保障体制优势。城镇职工各项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被征地人员养老重点对象参保率、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位居全省甚至全国前列,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全国最容易就业的城市之一。四是政府体制优势。审批制度改革卓有成效,效能建设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资、财政、规划和国土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

  宁波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素有“文教之邦”的美称。据史志记载,在隋朝至清末的科举中宁波就出过2400多位进士。宁波文化积淀比较深厚,拥有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先后出现过影响深远的浙东学派和潘天寿、沙孟海等近代文化大师,以及“宁波帮”等历史文化群体;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宁波在近代较早地进行了中西文化交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拥有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天童、阿育王寺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镇海海防遗址为代表的海防文化等等。

  宁波历史上素以“商贾之乡”著称,享有“无宁不成市”的美誉。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濒临西太平洋,航道辐辏,物富民阜。正是这种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之,宁波的商业应运而生。宁波港自西汉作为军事港口启用以后,逐渐演变为贸易口岸,同时也开始了对外贸易和交往。唐朝时随着对外贸易的日渐繁荣,设立了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南宋时期,随着朝廷南迁杭州,宁波的对外贸易更是空前繁荣。近代时,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更多的宁波人走出家乡,“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他们在中国近代工业,近代轮运与近代金融各业多有建树,逐渐形成宁波籍工商业人士群体——“宁波帮”,包玉刚、邵逸夫、虞洽卿、吴锦堂、姚云龙等即是其重要代表。据统计,目前“宁波帮”广泛分布于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已超过30万。“宁波帮”历来重视经济,务工经商,善于经营,拥有发展经济的显著优势和雄厚实力。也正因为这一群体的存在使宁波成为斐声海内外的商贸城市。

  改革开放到七五期间,宁波市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拓展,1990年,全民工业产值76.6亿元,集体工业产值128.3亿元,分别占全市35.3%和59.1%。从1992年起,宁波开始了混合经济发展的探索,比较彻底地进行了企业股份制的改革,至2002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98.9%。同时,宁波又积极引入股份制、公司制,有效避免了企业滑入小作坊和小而散的境地。200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按所有制划分,总产值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私营企业1734.5亿元(比重为29.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14.6亿元(比重为19.1%),外商投资企业1096.1亿元(比重为18.8%),股份制企业906.5亿元(比重为15.5%)和有限责任公司597.9亿元(比重为10.2%),所有制结构趋于完善,形成国有、集体、个私、外资均衡发展的“四轮驱动”模式。目前,宁波个私、民营以及其他的混合型经济实体近30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1.5%。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一直是宁波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腿”。“九五”以来,服务业发展开始逐步加快,比重有所提高。到2006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工业深度化、产业服务化、社会现代化”趋势日益明显;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明显增多;迅猛发展的港口物流,加快推进的城市化,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服务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发生较大变化,现代物流、会展和中介服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产业联动”战略部署,强调“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07年上半年,三次产业比重为3.8:55:41.2。

  宁波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兴办省市级开发区、县(市、区)及乡镇工业园区等发展阶段。1984年我市创办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设立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开发区发展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一是1992年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面积扩大到29.6平方公里,同时设立了规划面积为2.3平方公里的宁波保税区;二是1993年设立了大榭开发区,由中信公司按国家级开发区的模式全面负责开发大榭岛;再加上2002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宁波出口加工区,以及1999年设立的宁波市科技园区,“四区一岛”构成了我市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提升工业经济结构的“国家队”,在我市工业园区发展中起到了龙头作用。在国家级开发区创办或扩大的同时,从1992年开始,镇海、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等地先后开始兴办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宁波星火科技园区等省部级科技园区也大多在九十年代初期形成,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县(市、区)城市化的重要支撑,慈溪、余姚、奉化、宁海等地城区建成区面积的成倍增加基本上得益于这些省级开发区大力开发建设。而宁波市级工业园区则大多是近年来通过整合现有的市区近郊工业区块或市区企业腾笼换业而形成的综合性或者行业性的工业园区。从“九五”开始,县(市、区)工业园区以及乡镇——甚至村级工业园区建设热潮也开始形成。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工业园区布局分散、数量过多、规划滞后、配套不全、竞争无序、体制不顺、土地粗放利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速产业集聚和竞争力提升,2002年市委、市政府结合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和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明确提出产业园区发展要切实贯彻空间集聚、产业关联、设施共享、资源与效能并重、产业与城市互动的基本原则,努力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产出效率,认真做好各类开发区(园区)的清理整顿工作,全市开发区(园区)从97个减少到14个,基本形成“三带、六区、13+1”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三带,即沿海产业带、沿湾产业带和沿路产业带等三大产业带。沿海产业带:沿杭州湾和东海岸线分布,西起慈溪龙山,向东经镇海北仑至穿山半岛折向南,到象山港口的象山止于象山港底的宁海,由北仑产业集聚区、镇海石化产业集聚区和象山港产业集聚区组成。该产业带以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发展重点。沿湾产业带:分布在杭州湾南岸,西起余姚黄家埠镇,东至慈溪新浦 镇。以慈溪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姚北新区等为核心区,重点发展家电、机械(模具、轴承)、塑料制品、轻纺等产业。沿路产业带:分布在宁波市环城高速公路和同三线高速公路沿线。以宁波科技产业集聚区、鄞奉产业集聚区等为核心区,重点发展IT产业、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优势产业。

  六区,即北仑产业集聚区、镇海化工产业集聚区、象山港产业集聚区、余慈产业集聚区、宁波科技产业集聚区和鄞奉产业集聚区等六大产业集聚区。“13+1”园区,即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市化工产业园区、象山经济开发区、宁海经济开发区、余姚经济开发区、慈溪经济开发区(含慈溪杭州湾新区)、宁波市科技园区、望春工业园区(栎社)、明州工业园区、奉化经济开发区、中心城市工业区块。4、工业结构由“轻小集加”向重工业主导转变

  “七五”末,宁波工业结构呈现明显的“轻、小、集、加”特征,1990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比重为59.8:40.2,集体企业个数占90.7%,小企业产值占70.6%,乡及乡以上企业平均产值仅157万。近年来,在临港型工业持续投入和高速增长带动下,宁波重工业继续快于轻工业增长,工业重型化特征进一步明显。2001—2006年,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由54.5%上升到63.1%;轻工业比重持续下降,下降近10多个百分点。目前宁波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石化、钢铁、机械设备、修造船、能源、化工、汽车等产业,并以北仑、大榭、镇海、市区沿江四大区块的临港工业为主。同时临港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具规模。2006年,临港型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8.4亿元,创造工业增加值215.3亿元,实现利税130.3亿元,分别占全市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5.9%、20.6%和24.8%。十大优势制造业是指电子信息及光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模具和文具制造业。10大重点优势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2803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9%。实现增加值 5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7%。实现利税256.9亿元,占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工业产值1970亿元,实现利税230亿元,完成出货值5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2.9%、43.7%和32%。

  宁波区域经济形态经历了从村域经济、镇域经济到县域经济再到市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在农业为主导的阶段,区域经济往往局限于村域经济;当农村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迅速发展,就表现为镇域经济;随着乡镇工业块状集聚,城镇化加速推进,资源要素在较大范围内统筹配置,就形成了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综合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区域竞争已表现为区域整体尤其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在客观上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培育城市功能优势、突出城市功能地位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要在全市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健全区域调控体系,形成中心城市和功能组团紧密结合的发展格局,基本实现区域发展模式的转换,在城乡统筹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市域整体功能的极大提升,实现宁波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新跨越,重点是突破各县(市)区小而全的发展格局,形成“东扩、西进、南拓、北联、中提升”的都市发展格局,建立集中、集聚和集约的产业发展关系,推进市域重要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进重要资源的大市统筹利用和优化配置,推进市域城镇体系统筹规划建设,着力解决需要市一级政府统筹协调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可以说,发展市域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它是符合当前国内外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趋势、顺应区域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5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宁波人均6分地,“人多地少”,基于经商的传统和与上海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宁波人“纷纷到上海找娘舅做学徒八仙过海”,利用上海的星期六工程师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有的加工,有的生产零配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开始了为上海品牌进行贴牌生产的道路。宁波乡镇企业开始崛起,拉开了民营经济成长的序幕。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港口贸易的发展,宁波企业又转向为外资品牌贴牌生产。OEM使宁波则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摆脱资金、技术、市场的制约,积累了生产、设计、制造能力,搭建了产业基础。同时,通过贴牌和无牌生产,薄利多销,可以尽快获得资本和技术的原始积累。1994年起,宁波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创建名牌的文件精神,借助“杉杉”、“雅戈尔”、“罗蒙”获得了全国十大西服名牌之机,正式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并成立了宁波市名牌产品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宁波市名牌产品认定、推荐和管理(暂行)办法》。同年起,又在全市铺开了GB/19000-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贯标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宁波工业产品的质量,推动了名牌战略的顺利实施,培育了发展了一批国内知名产品,玉立、雅戈尔、杉杉等商标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全市对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市政府制订发布《关于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品牌建设。县(市)区纷纷完善品牌培育的鼓励政策。各相关部门加强对品牌的扶持,并着力从质量、标准、营销、规划、宣传等方面,大力引导、促进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

  截止2006年底,全市已累计成功培育了37件中国驰名商标、44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拥有214件浙江著名商标、187个浙江名牌产品和445件宁波知名商标、387个宁波名牌产品。全市367家企业在境外150多个国家或地区注册了2315件商标。继2005年获得“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后,2006年我市又获得了“中国塑机之都”称号,5个品牌获得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如今,服装领域的“杉杉”、“雅戈尔”、“罗蒙”、“唐狮”等,家电领域的“奥克斯”、“方太”、“帅康”、“玉立”等······这些品牌的产品早已走出了宁波,走出了浙江,走向了全国市场,部分品牌进入全球市场,成为宁波的一张张名片。如今,一根“敦煌”线、一支“贝发”笔、一把“长城”尺、一节“双鹿”电池、一只“韵升”八音琴、一台“海天”塑机,单项商品出口额均为全国冠军。※宁波驰名商标※

  杉杉(西服)、玉立(吸排油烟机)、雅戈尔(服装)罗蒙(西服)、3A(扑克牌)、波导(移动电话)、奥克斯(空气调节器)、 阳光(灯具)、大红鹰(卷烟)、唐狮(服装)、丰茂(汽车用胶管、油封)、欧琳(厨具)、广博(相册、笔记本)、长城(钢卷尺)、方太(厨房灶具、吸油烟机)、华裕(电熨斗)、帅康(抽油烟机、厨房灶具)、洛兹(服装)、金田(普通金属及合金)、远洲(汽车配件、五金件的制作)、陆龙(海产食品)、万事发(电风扇、冰箱)、WL-王龙(食品防腐用化学品)、吉德(洗衣机)、开诚(农产品)、惠多(织物)······第二章 宁波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宁波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是长江三角洲及沿江、沿海地区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同时也是浙江省经济发展中心。2006年,宁波的GDP达到2864亿元人民币,人均51285元,折算为6568美元。人均GDP6568美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根据有关标准,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是国际上界定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线美元意味着宁波的发展水平已经跃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常用指标,它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的总和,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1、三驾马车扬鞭快进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是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十五”期间为例,宁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1年的47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2.77亿元,增长了三倍,年均增幅达到27%。宁波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十五”期间稳步提升,从2001年的41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59亿元,年均增长11.8%。2006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亿元,增速11.6%。稳定而旺盛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十五”期间,宁波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8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35亿美元,增长了四倍,年均增长34.7%。到2006年,宁波市进出口总额进一步提高到422亿美元,对宁波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名词解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投资与经济总量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是研究人民生活,居民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进出口总额 指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商品服务和进口商品服务之总和,用以观察一个国家(地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2、三大收入同步增长

  财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由于GDP的增长是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因而近年来宁波市GDP总量的稳定扩张,也带动了我市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十五”期间,宁波市的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19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0亿元,增长了三倍,年均增长34.7%,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14.87%增长到21.64%,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宁波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逐年增加,2001年上缴的利税总额达到525.65亿元,是2001年的近三倍,其中,利润总额也由2001年的152.34亿元,稳步提高到2006年的312.63亿元,增幅高达105%。伴随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由2001年的19089元,提高到2006年的28899元,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11991元增加到2006年的196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5362元提高到8847元,二者均在相关城市中位列前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降至2.2:1,较2001年的2.29:1进一步降低,说明在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我市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城乡差距缩小。

  县域经济发达,是宁波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全市土地面积9365平方公里,其中县域面积8332平方公里,占91%;县域人口占全市人口的约70%;县域经济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约60%。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在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全国第五届(2005年)、第六届(2006年)、第七届(2007年)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比中,宁波的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均全部入围,实现“满堂红”,其中慈溪和余姚的排名比较靠前,2007年均排在前10位。

  在宁波所辖县市中,慈溪经济实力最为雄厚。该市在近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均居全国前10位。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0.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663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623元和9564元(恩格尔系数37.9%)。以全国1/8000的土地,创造出1/600的财政收入、1/500的生产总值、1/400的进出口额。全市现有各类工业企业2.8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1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企业156家),形成了五金机械、电子电器、塑料化纤、纺织服装、化工建材、金属冶炼等30多个行业、3000多种产品的工业体系。以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新区)为重点的“一区四城十七园”加速推进,家电、轴承、轻纺、欧式插座等特色块状经济集聚优势日益凸现,特别是迅速崛起的家电行业,目前已与北青岛、南顺德形成国内家电行业的三足鼎立之势。慈溪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发达,曾有“中国民营看浙江,浙江民营看慈溪”的说法,慈溪民营企业占到全市企业的99.9%。

  改革开放以来,余姚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6年,该市在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分别位居全国第20位和第11位。近年来,余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市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已形成蔬菜、竹笋、茶叶、果品、畜禽、水产六大农产品商品基地,涌现了“瀑布仙茗”、“舜水蜜梨”、“国泰榨菜”等名牌农产品,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蜜梨之乡”和“中国红枫之乡”称号。余姚的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扎实,有“塑料之乡、模具王国”之称;有全国最大的塑料交易专业市场——中国塑料城;工业经济以仪表、电子、塑料、化工、轻纺、机械、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机电仪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以制笔、按键、灯具、汽车配件、水暖设备、电动工具、打火机等行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遍及全市各地。余姚名牌产品迭出,涌现了帅康、玉立抽油烟机、富达吸尘器、舜大全价饲料等中国名牌产品。

  奉化经济作物品种丰富,形成了水蜜桃、竹笋、芋艿头、花卉苗木、草莓、海水养殖六大主导农产品,“琼浆玉露”水蜜桃、“罗汉圣果”芋艿头等享誉中外。1996年以来,奉化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水蜜桃之乡”、“中国芋艿头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青梅之乡”和“中国花木之乡”, 被评为“全球生态500佳”的滕头村是一个集生态环境、效益农业、教育实践、农村示范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奉化工业经济发达,形成了以电子、服装、机械、食品、生物化工等5大产业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奉化是 “红帮”裁缝的故乡,服装工艺精美,拥有“罗蒙”、“爱伊美”等著名企业和服装品牌,享有“中国服装之乡”美誉。以振兴民族信息产业为己任的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手机重点生产企业之一,年产“波导”手机1000万台以上,2004年居品牌手机国内销量首位。奉化2004年首次进入全国“双百强”县(市)行列,位居“经济百强县”第91位,“综合百强县”第62位。近年名次变化不大。

  自2000年以来,象山县已六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象山积极发展生态高效精品农业,产品涉及杨梅、柑桔、浙东白鹅、出口蔬菜、梭子蟹、大黄鱼、紫菜、 南美白对虾等。象山县被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名城”称号,该县针织工业的90%以上的产值都来自爵溪镇,该镇集聚着500家针织企业,占街道企业总数的80%,中外合资企业40多家,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40余家,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多达110家,世界针织市场上每十件针织服装中,就有一件是爵溪生产的,彪马、小脚板、华伦天奴、阿迪达斯、耐克、圣罗兰等世界名牌都在此加工。

  自2002年以来,宁海县已五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且排名不断靠前。2003评价结果是名列82位, 2006年名列72位。近年来,宁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县累计有有机食品5个、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产品17个。先后制订了茶叶、高山蔬菜等15个地方质量系列标准。 “十五”期间,宁海县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业发展格局,其中模具、文具、汽车配件、灯具、五金机械、电子电器六大特色行业优势明显。宁海县先后被授予“中国模具生产基地”、“中国文具生产基地”的称号。模具行业规模企业家数占全国规模企业家数的9.2%,宁海模具城成为各地争相效仿的集约化发展模式之一;文具行业建起了全省第一个文具产品检测中心,中国文具网是国内文具界唯一的行业网站,得力、彬彬以近三年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超过40%的速度被评为“宁波市成长之星”工业企业。同时,宁海县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手电筒生产基地。

  县域经济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块状经济”,各县市、各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如鄞奉的服装、爵溪的针织服装、大榭的节能灯、大碶的压铸模具、余姚和宁海的塑料模具、慈溪的小家电、余姚梁弄的灯具、北仑小港和宁海的文具、江北洪塘的刀片、鄞州的汽配以及慈溪胜山服装布角料市场、慈溪周巷副食品城、余姚江南水暖城等。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为宁波带来了“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 “中国塑机之都”等称号。※特色称誉※

  中国文具之都 2005年3月,宁波获“中国文具之都”称号。宁波文具涵盖书写工具、化工文具、五金文具、纸品本册等10大类上万个品种,产品80%销往海外,已成功打入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作为中国最大、品牌最多、最有影响力的文具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宁波文具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出口占全国文具出口的三分之一。宁波现有文具制造企业270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中国模具之都 2005年4月,宁波获“中国模具之都”称号。模具是宁波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市有模具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15万人,年产值150亿元以上。经过30年的发展经营,宁波的模具产业已在全国占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如宁波生产的铸造模占全国的60%以上,压铸模占全国的40%以上,粉末冶金模占全国的25%以上,塑料模占全国的16%以上。宁波的模具业还成为松下、福日、东芝、日立、三菱、别克、大众等世界著名品牌重要的配套供应商。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模具工业对全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着上游注塑机和下游塑料制品、汽车配件、电器、五金、家电等多个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塑机之都 2006年12月,宁波获“中国塑机之都”称号。塑料、金属、木材、水泥是现代世界四大结构材料。由于塑料的可再生性、可替代性,在全球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的状况下凸现重要性,为塑料制品加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塑料机械产业前景广阔。宁波的塑机行业具有强大的塑机生产和研发能力,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年产量、销售额、利润总额三个指标几乎全都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全国每生产100台塑机,就有54台出自宁波,全国10家最大的塑机企业中我市就占了5席。三、宁波港口发展

  在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中,宁波港是仅次于上海港的第二大港。近年来,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2006年达3.1亿吨,成为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液体化工等5大货物的中转基地。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需要较为完善的集疏运网络作保障,目前,宁波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的集疏运网络。

  在铁路方面,与港口集疏运有关的主要是一条干线和四条支线。“一条干线”为萧甬线,“四条支线”为白沙支线、洪镇支线、北仑支线和余慈支线。目前宁波港各港区都已通铁路,虽然只有一条对外铁路干线,但通过杭州铁路枢纽可与主要铁路干线连接,通往全国各地。经沪杭、京沪干线可北上通达华北、东北等地;经宣杭、皖赣、淮南、京九、陇海、兰新等干线北上西行可通达中原、西北等地;经浙赣、湘黔、京广、贵昆等干线南下西进可通达华南、西南等地,宁波港通往主要内陆经济腹地的铁路集疏运条件已基本具备。在公路方面,目前宁波市境内的主要公路有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国道329线等线。目前浙江省各地市都已连通高速公路,省内4小时公路交通圈已基本建成,宁波港公路集疏运主要依托杭甬、甬台温、甬金三大高速公路,通达省内主要腹地已经较为便捷。依托日益改善的出省公路,可方便抵达苏沪皖赣闽等邻省进而与“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连接,具备了深入内陆腹地的基本条件。在内河运输方面,宁波主要通航河流为杭甬运河、甬江及其支流姚江、奉化江等,由于目前航道等级较低,因此目前内河由航运在宁波港集疏运网络中所起作用十分有限。在海运方面,宁波港作为我国沿海重要的主枢纽港之一,海运集疏运网络具有重要的地位。拥有众多的国际、国内航线,能通达三大洋、五大洲及国内沿海主要港口,形成高密度的航线。宁波港海运集疏网络包括:南北沿海、海江联运、近洋和远洋等四大部分。沿海航运,目前宁波港已与国内沿海20多个主要港口以及众多的地方港往,北达东北及渤海沿岸,南抵北部湾及海南岛;海江联运,宁波港主要是与长江干流开展海江联运,除长江干线南京以下主要港口可海江直达之外,海江联运已逐步向长江干线中上游推进;近洋航运,主要指与我国邻近的日、韩、朝及东南区诸国段外贸运输;远洋航运则指与欧、美、澳新、中东、北非等国家间的航运。在管道方面,宁波地区现有管道主要为石化企业的短途运输,主要输送成品油、液化气、丙烯等化工产品, 2004年中石化系统的甬沪宁原油管道已建成投产,开始承担进口原油在宁波港上岸后,经管道输送至上海、南京等地主要炼厂。近年宁波港所完成货物吞吐量中,集疏运以水运为主,公路次之,铁路所占比重较小,在集装箱运输中,集疏运主要由海运和公路承担。2、港口实力

  不少宁波市民可能对竺士杰有所耳闻,作为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一名桥吊司机,2007年4月28日,竺士杰以一套自创的桥吊操作法,从浙江省1000多万名职工参加的技能比武中脱颖而出,获得“浙江省十大职工技能状元”金锤奖,成为宁波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职工。竺士杰所操作的桥吊就是码头上装卸集装箱必不可少的设备。宁波港全港现有各种生产性装卸机械近千台,生产性泊位305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座。最大的有25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可兼靠30万吨船)的卸矿码头,第六代国际集装箱专用泊位以及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为港口货物中转服务的。2006年8月30日,宁波港当日集装箱吞吐量达3.56万标准箱,接近1991年全年的集装箱吞吐量。近三年来,宁波港累计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628万标箱,年均增长分别达18.6%和36.6%。其中,2006年全市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3.1亿吨和706.8万标箱,意味着一年可为宁波带来35万个就业岗位、420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由于业务的迅猛增长,宁波港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06年宁波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居分列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分别比2003年提升1个和9个位次。集装箱吞吐量常被看成是衡量港口国际地位的“温度计”。宁波的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历年数据详见下图。

  港口的发展离不开腹地经济的支撑和腹地货源的增长。宁波港的直接经济腹地为浙江省,随着杭宣铁路(杭州-宣城)的建设和浙赣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可扩大到安徽、江西和湖南等省。间接腹地为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的部分地区。经济腹地内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通过宁波港进出的主要货种有金属矿石、煤炭、石油、非金属矿石、水泥、木材、矿建材料、糖等,其中金属矿石、煤炭、石油占吞吐量的80%以上。

  宁波港在直接腹地拓展方面主要依托高速公路,通过设立“无水港”的形式,把港口的功能向缺少出海港的城市延伸,使内陆地区的贸易均可在当地享受港口的一切政策待遇。如位于金华市金三角工业园区(与杭金衢、金丽温、甬金三条高速公路相通)的甬金国际集装箱堆场是浙江省最大的“无水港”项目,该集装箱堆场距义乌和金华各20多公里,有海关直通式监管点提供当场报关、签发提单、一票全程服务,使出口货物直接从金华“出海”,目前金华通过宁波港中转的货物达到60%以上。在开发省外间接腹地方面,宁波港也积极推进。2006年,与中铁集装箱上海公司合作,开通海铁联运,共同开发省内及江西、湖南、湖北等腹地。正在建设的杭州湾大桥,建成后将大幅度拓展宁波港腹地,并促进港口之间的合作,使宁波深水良港的先天优势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将给宁波港主动为上海港分流配套服务,特别是承担国际远洋集装箱中转业务提供良好的契机,宁波港的腹地也将由浙东向浙西南和苏南地区拓展,进而延伸到整个长江流域。4、对外航线

  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均在1 000海里之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

  近年来,宁波港面对国际航运市场变化和周边港口激烈竞争,以浙江省、宁波市外贸发展为支撑,与船公司携手合作,大力开辟新航线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条为远洋干线),填补澳洲航线空白,使港口航线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年底,宁波港域集装箱航线条,其中,作为衡量集装箱码头地位重要标志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条,大大高于国内同类港口平均水平。目前,宁波港基本形成以欧洲线、北美线、中东线为骨干,南美、澳洲、非洲线等为辅助的远洋干线网络,并建立起以东南亚、日本、韩国等近洋支线为支撑、国内支线为补充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在加快航线开辟的同时,宁波港通过与轮班公司合作,开辟快航和超级班轮,打造精品航线,越来越多的超大型集装箱轮靠泊宁波港,2006年共接卸8000标准箱以上超大型集装箱巨轮285艘次,同比增加191艘次,是2005年的3倍。目前,全球排名前20位的航运公司如马士基、地中海航运、长荣航运、总统轮船、中远航运、韩进航运、日本邮船、达飞等均已登陆宁波港。宁波港最高月航班数达728班,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纳入了自己的“全球通”版图。四、宁波的产业发展

  你可能对“产业立市”、“产业联动”这些词语并不陌生,他们是宁波市政府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作出的产业部署。2002年,市政府提出以港兴市、科教强市和产业立市三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产业立市”战略上,提出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先进制造业和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2003年,市政府推出“产业联动”战略部署,提出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近年来,宁波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6.3:56.9:36.8调整为2006年的4.9:55:40.1。

  近年来,宁波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目前初步形成了创汇蔬菜、名优水产、食草动物、花卉苗木四大特色产业带和蔬菜、瓜果、水产品、蔺草、贝母、竹笋、水果、花卉、畜禽等九大优势特色农产品。与此同时,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产品档次不断提高,蔺草、榨菜、罐头、杨梅酒、烤熳、蟹糊泥螺等小水产6个行业的产量名列全国前茅,水产品、水果罐头、蔬菜、蔺草制品、茶叶等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海通、徐龙、五洲星、天邦、开诚等一些企业正在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龙头。截至2006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56.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38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98家,其中销售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45家,联系带动80余万农户,吸纳12余万农民就业。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基地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45个,面积104.8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12个,绿色食品118个,有机食品18个。2、工业

  宁波是浙江省重要制造业基地,拥有以纺织、服装、机械为代表的传统优势工业和以石化、钢铁、电力、造纸等为代表的临港型大工业以及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如雅戈尔集团、镇海炼化、三星科技、波导、富邦精业、吉利控股、中华纸业、维科集团、宝新不锈钢、LG甬兴、罗蒙集团、申洲针织、海天集团、华翔集团、富达、天安等。目前,宁波正按照沿海、沿湾和沿路三大产业带的工业布局,重点培育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5大临港大工业和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在内的10大重点优势制造业。这就是广为人知的“5+10”产业发展格局。

  2006年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达8729家,比2003年增长86.8%。三年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超过1.4万亿元,年均增长24.7%。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五大临港工业和十大优势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2003年的50%上升到2006年的70%。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就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服务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饮食、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都属于第三产业。按一般的理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就高。2006年,宁波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149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过GDP增速2.2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7.7%提高到40.1%。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1.6%;金融业所占比重为15.9%;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为1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所占比重为11.6%。

  在宁波的第三产业中,有两颗耀眼的星星,一颗是现代物流业,另一颗是会展业。近年宁波现代物流业突飞猛进,在服务业中发展最快,成为宁波的支柱产业之一,现有从事运输、仓储、货代、海运业及相应的物流业务服务的企业近4000家。2006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近3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涌现出象浙江中外运、金星、中通、海联、大港货柜等一批本土优秀物流企业,世界知名物流企业与物流设施投资商如联邦快递、马士基物流、UPS等也纷纷落户宁波。会展业素有“无烟产业”之称,据有关专家测算,会展业产生的溢出效应是1∶9。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会展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体现。1997年10月,宁波举办了首届宁波国际服装节,迈出了宁波会展业发展的序幕。2006年,全市举办各类展会活动148个,接待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和贸易团队,参与人次达725.4万人次,成交贸易金额495.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会展业直接拉动宁波餐饮、宾馆、零售、交通和旅游等至少100亿元的消费。会展业及相关产业还提供了约9万个就业机会。目前,浙洽会、消博会、服交会、家博会、住博会、食博会、旅洽会、家电展、塑博会等展会均进入全国先进展会行列,其中家博会已经跻身全球第五大家居展,浙洽会、消博会、汽车博览会获得“中国最佳展览会”称号,服装节荣获“2006中国十大节庆活动”之首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开渔节、开游节跻身“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活动”。另外,宁波出国参展规模连续8年获全国第一,并于2005年、2006年获“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五、宁波对外开放

  利用外资是宁波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0年兴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宁波利用外资经历了“六五”、“七五”的起步准备时期、“八五”的高速增长时期和“九五”的调整发展时期,迈入“十五”以后,外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结构渐趋合理,投资领域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十五”期间,宁波合同利用外资1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接近34%和30%。2006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继续稳定增长,分别达到44.3亿美元和24.3亿美元。

  目前,宁波在利用外资问题上更加注重从技术含量、产出效益、投资强度等方面加强“选商选资”。外商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化工、码头、造纸、造船等临港产业,以及电子、机械、轴承、汽配等优势产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酒店管理和旅游服务、房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仓储物流和管理咨询等三产外资项目正逐渐成为外资领域拓展新的亮点。投资来源地也更趋多元化,投资来源国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2、外贸

  宁波作为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口岸,曾创造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的辉煌。宋代设置的市舶司曾是全国四大市舶提举司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的对外贸易一直都保持较好的态势。尤其是近几年来,对外贸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02年,宁波对外贸易进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突破200亿美元;2005年突破300亿美元,2006年突破400亿美元。

  2006年,宁波进出口总额达422亿美元,占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三成,外贸总额居全国各城市第七位,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二位;其中进口134亿美元,出口288亿美元,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4亿美元;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种类有50多种,而在2001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的商品仅4种;进出口超1亿美元的企业60多家,与200多个国家(地区)直接发生贸易往来;外贸依存度突破100%,出口依存度达到78%,而2001年的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为55.6%和39.1%,说明宁波经济对外部依赖程度在加大。在出口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宁波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达到90%以上,并呈提高的趋势,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2006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突破150亿美元和4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4.2%和15.4%,分别比2003年提高6.5、2.1个百分点。具体数据参见下表。表. 宁波出口产品结构的历年变化表(单位:%)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宁波企业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机制灵活,经济外向度较高,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宁波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2002年,宁波市外经贸委和财政局出台奖励政策,对在宁波注册且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和宁波市参与境外投资的企业实施不同程度的奖励,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项目;2006年,宁波设立1500万元“走出去”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走出国门”设厂、收购国外品牌,并对“走出去”的企业进行补贴。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波外经发展良好。境外企业和机构不断增加,投资国别日益多元,投资的行业更趋合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境外劳务人数不断增长。据市外经贸局统计,截至2007年1月底,全市历年共批准境外企业和机构659家,以经贸办事处和贸易公司为主(占总数的80%以上),分布在68个国家和地区,总投资额接近2亿美元,主要投资于传统纺织、机械电子、五金、电器、汽配、采矿等领域,其中3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个,境外从业人员达5000人。另据市外经贸局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宁波市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突破35亿美元,占全省半壁江山,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七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位。表.宁波市海外投资统计情况(数据截止2007年1月)

  矿产资源丰富的非洲是宁波人海外“淘金”首选。华州公司已在加蓬取得锰矿项目所在地1.1万平方公里的勘探权,其中2000平方公里获得了加蓬能源矿产部颁发的详细勘测证。华州公司将在加蓬投资兴建年产100万吨的现代化锰矿产地。作为赴非洲开发资源先行者的宁波兴隆车业有限公司和宁波长青塑胶制品有限公司,2005年在刚果(金)的矿石开采项目营业额已超过7000万美元。在境外建贸易中心和工业园区,是甬企“走出去”的另一个亮点。由商务部援助、我市企业建设和管理的贝宁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中心正在兴建,该中心建成后,有望成为宁波产品销往西非各国的桥头堡。与此同时,我市企业还联合在境外建设工业园区,利用当地资源集中大规模生产。2006年我市境外承包工程继续快速发展,新签订合同额6.65亿美元,遍及泰国、安哥拉、马来西亚、叙利亚、苏丹、尼日利亚、印尼等国家,项目涵盖国家安居房、公交营运线、电站、输变电、矿业工程等。六、宁波社会事业

  目前,宁波市的科研主体较为充实,共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63家,其中省级80家,国家级5家;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重点实验室29家,其中省级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家;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65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2家。全市自主创新的热情与实力均被较好地激发出来,授权专利数由2001年的2148件增加到2006年的6065件,万人专利授权数达到10.89件。上述成绩获得国家的充分肯定与支持,2007年初,宁波路宝公司和宁波大学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5个科技项目被列入2006年度国家863计划,获得国家经费补助2044万元,超过“十五”期间我市获得“863计划”经费补助的总和。在研发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得益于广泛而多样的科普活动,我市居民的科学素养也不断提高,根据2005年第三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和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宁波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85%,比2001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这封信获得的高度重视。后经过广泛而严格的科学、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并又于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其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创造条件。2、教育事业

  从基础教育的发展看,2006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已达100%,全市小学和初中教师的高学历比例分别达到80.8%和76.1%,较2000年分别提高了48.6和43.2个百分点,全市的中小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层次越来越高,初升高比例高达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达到44%。在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推动下,职业教育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及学生成长需要,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宁波市现有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4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10所,省一级重点6所,省二级、三级重点各4所,见下表;在校生10万余人,拥有包括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在内的三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及二十二个省级示范专业和二十四个市现代化专业。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就读职业学校作为升学志愿的首选,其看好的不仅是职业技术的实用性,更是技术工人的良好职业预期。宁波市2006年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布

  宁波市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步不算早,但现在已经成为各类教育资源中的中坚力量。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5所,分别是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系公安部属院校,地点在小港红联)、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波教育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虽然从数量和发展上来说,宁波的高等教育与临近的杭州、上海等地仍有差距,但日渐壮大的高等教育群体,为宁波市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吸引了国内外人才来到宁波,目前,宁波市普通高校教师中,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分别达到494名、2000名,在校生人数达到12.1万人。

  2006年底,全市市、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0个,文化馆13个,影剧院15个,各类文化广场8个,电视台9座,广播电台9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基本达到100%。“三江文化长廊”,正式对外开放的宁波美术馆,正在着手建设的宁波博物馆等,都为我市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在高雅艺术及文艺精品创作领域,甬剧《典妻》、《阿拉村里的巧匠郎》及《烦恼》等作品先后获全国金奖,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空白。2006年,宁波市新建和更新城区体育健身路径35个,全市各类体育场馆达到5161个,其中标准场馆2945个,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0.254平方米。2006年全年,甬籍运动员在世界、亚洲级比赛中获13金5银7铜,在全国赛中夺得45金29银52铜,体工队运动员在2006年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得23个冠军。其中,何宁作为主力队员为中国女队在世界体操锦标赛上首夺团体世界冠军打头阵,成为我市的第11名世界冠军。※典妻※

  甬剧《典妻》是宁波市于为纪念宁波籍作家柔石先生遇害70周年、诞辰100周年创作的。自2002年6月首演以来,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中国戏曲学会奖,鲁迅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实现了宁波市在全国艺术类赛事中一系列的历史性突破,被誉为小剧种、大突破。剧情讲述的是民国年间,浙东农村一户贫苦人家穷困潦倒,丈夫以一百块大洋将妻子出典给一位年长的秀才,秀才娘子多年不育,又不允许丈夫纳妾,所以典妻借腹,传宗接代。一年后,被出典的妻子为秀才生了一个儿子,秀才也信誓旦旦地许诺,要在三年期满后正式纳她为妾。但最终典当期满后,妻子回到家中面对的却是视她如陌路人的丈夫和病入膏肓的儿子。4、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是百姓健康的保护伞,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落实。

  目前,宁波市共有9家三级医院,数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年初,李惠利医院和市第一医院同时荣登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启了我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新篇章。经过多年努力,到2006年,我市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生分别达到3.58张和2.61人。2006年,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95家,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农村达85%以上,建立社区家庭健康档案150万个。应该说,目前,宁波市各级医疗机构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有能力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伴随各级医疗机构的发展,宁波市的医疗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民等社会,正受到更多的关注。到2006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5%,补偿水平增至26.55%,医疗救助2136人次,另外,有6个县(市)、区建立了小病门诊受惠制度,累计小病门诊受惠52.8万人次,补偿金额1188.5万元;农民的看病负担正逐步在减轻,而伴随全面启动的农民健康体检,农民的防病保健意识和水平也提高了,到目前为止,共有近158万人参加了这一体检。在良好的医疗条件与服务水平的保障下,我市居民的身体素质不断提升,2006年,居民平均寿命达到76.61岁,比2001年提高了0.68岁,其中,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达79.47岁,较男性高出近5岁;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99%,婴儿死亡率5.0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01,比2001年分别下降了1.91和2.88个千分点。宁波市近年来卫生保健工作成效

  宁波市在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关注,走我市先后在全国率先推行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统筹管理制度,研究制订职工低标准养老保险、城镇职工住院医疗保险以及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等相关办法。2006年11月1日起推出并实施的《宁波市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暂行办法》,有效解决了城镇中无保障老年居民的老有所养问题,填补了我市城市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体系的空白点,这在全省和全国都是一项制度创新;目前正在继续深入探索制定《宁波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草案)》。

  2006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比上年底分别增加了18.6万人、21.07万人、4.72万人、36.22万人、10.76万人和3.8万人。与此同时,社会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继续提高,全市五大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31.38亿元,养老保险支付能力达到35.6个月。去年还调整提高了退休人员等相关群体的养老待。

陕ICP备18009775号-1Copyright(C)2023-2024首页「鼎点注册」娱乐平台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